文/清白相承
石榴,原名安石榴。每年五、六月间繁花怒放,灿若云霞,花红似火,分外鲜艳,独领风骚。
据文献记载,石榴的栽植最早始于汉。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,从西域带回来的石榴种子。比如:
西晋张华《博物志》云:“汉张骞使西域,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。”(涂林是梵语石榴的音译)
西晋陆机《与弟云书》云:“张骞使外国十八年,得涂林安石榴也。”
明王象晋《群芳谱》云:“石榴本出涂林安石国,汉张骞使西域,得其种以归。”
另外,还有一个版本是民间传说,这还是一段非常神奇的传说。相传女娲氏炼石补天时,将一块红色的宝石失落在骊山脚下。有一年,安石国王子打猎,在山林里看到一只快要冻死的金翅鸟,急忙把它抱回宫中,又是喂食,又是治病。金翅鸟得救后,为了报答王子的救命之恩,不远万里,将骊山脚下的那块红宝石衔到安石国的御花园,不久就长出一棵花红叶茂的奇树,安石国王便给它赐名“安石榴”。
石榴花,红得像一团团火焰,象征着成熟美丽。盛开的石榴花,常被寓意开拓进取、奋发有为、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。为此,前辈诗人留下了无数描写石榴的诗句。而我最推崇的就是唐代诗人杜牧的:
【七绝】——山石榴
似火山榴映小山,繁中能薄艳中闲,
一朵佳人玉钗上,只疑烧却翠云鬟。
从杜牧的诗句中,我仿佛看见了这样一幅画面:似火般红艳的山石榴,把整座小山都映红了,佳人的头上用玉钗别着一个火红的小石榴,红得让人担心会把美人乌亮的秀发烧起来……。此诗。让人觉得写花是为了写人,写人也是为了写花,花美,人美,赏心悦目,韵味悠长。
而由石榴演化出来的石榴裙,一点都不逊色于石榴本身。在我国,有关石榴裙的传说,甚至比石榴还要丰富生动,红得似火的石榴花,易于想到男子对异性的热烈追求和向往。南北朝诗人何思徵在他的【南苑逢美人】诗中就写过两句:"风卷葡萄带,日照石榴裙",用石榴来暗比心中美女。元代的刘铉【乌夜啼】中就把石榴直指女子的裙裾了:"垂杨影里残,甚 匆匆,只有榴花全不怨东风。暮雨急,晓霞湿,绿玲珑,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。".到了明代,石榴裙的说话就固定下来,如蒋一葵的【燕京五歌】:
石榴花发街欲焚,蟠枝屈朵皆崩云。
千门万户买不尽,剩将女儿染红裙。
然后,又在石榴裙的基础上,又派生出了一个新的词句,那就是:“拜倒在石榴裙下”。“拜倒在石榴裙下”是一句比喻男子对风流女性崇拜倾倒的俗语。有些书中和网络上,认为这句俗语的产生与唐明皇和杨贵妃风流故事有关。并牵强附会的编出一些首尾不能相顾的故事,我不以为然。如果真与唐明皇和杨贵妃有关,那么,“拜倒在石榴裙下”,那就是拜倒在权势下。而不是拜倒在自己心仪的女性面前。
其实,石榴外表并不不好看,有点像长了斑点的黄脸婆。可是内部却比外面漂亮的多。石榴是百子同包,金房玉隔,果皮一旦绽开,里面通常分为六个子室,每一子室都藏有许多种子。而且个个红光闪闪,看起来真像有无数个红宝石同时发光,会刺得让你张不开眼睛,当你张眼睛的时候让你看到的是无比鲜红无比美丽的果实,让你看了就眼馋。也许,这就是传说中的心灵美吧。
所以在打开石榴的时侯,就会生出联想,想到子孙后代繁衍兴旺,想到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,这就是石榴的魅力。
我想,以潘岳的《安石榴赋》高度的概括石榴,大概是最合适的。“遥而望之,焕若隋珠耀重渊;详而察之,灼若列宿出云间。千房同膜,千子如一,御饥疗渴,解醒止醉。”。。。。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