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林盟主~周邦彦
2019-05-04 21:04:29
  • 0
  • 0
  • 8
  • 0

    词林盟主~周邦彦
文/清白相承

    周邦彦(1056年-1121年),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,字美成,号清真居士,汉族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历官太学正、庐州教授、知溧水县等。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,提举大晟府。精通音律,曾创作不少新词调。

    古今很多词评大家,都对他有极高评价。甚至有人认为,多读周词以后,看其他人的词都觉得没什么味道了。周邦彦的作品多写闺情、羁旅,也有咏物之作。格律谨严。语言典丽精雅。长调尤善铺叙。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。

    旧时词论称他为“词家之冠”,更有人称他为“词林盟主”。所以,周邦彦是古代中国第一流词人,这个是毫无疑问的。宋词三百首,他的词入选也是最多的。

最喜欢的是周邦彦的《少年游》:

并刀如水,吴盐胜雪,纤手破新橙。锦幄初温,兽香不断,相对坐调筝。低声问向谁边宿,城上已三更。马滑霜浓,不如休去,直是少人行。

    这首词写了两个场面:第一个场面是:女主人公用锋快的并州剪刀切开新运来的橙子,用纤纤的玉指擘开,再沾上吴地出产的细盐,送给来幽会的男子;

    第二个场面是:一个是锦帷初暖,兽炭香熏之际,两个极富艺术才艺的情侣相对坐着,调试弹奏着筝弦;一个是送行时女子难分难舍,男子欲去还留。

    此词全用白描,但人物形象丰满,女主人公的多才多艺,知疼知热都跃然纸上。氛围前后各有不同,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,上片温馨绮丽,下片愁苦依恋。

    此词用词平淡自然,不事雕琢,却情意浓浓。

    女主人公是谁?那是宋朝名满天下的李师师;前来幽会的男子是谁?那是北宋皇帝宋徽宗。

    这首词的创作,说起来十分的八卦。

    据《贵耳集》记载,有一个冬夜,周邦彦先到李师师家,宋徽宗也不期而至。仓促之间,臣当然只得让君,便藏匿于床下。徽宗亲自携来一枚江南上贡的新橙,与师师开始打情骂俏。邦彦在场听得一清二楚。徽宗走后,周邦彦出来,重为嘉宾,便把徽宗与师师的卿卿我我隐括成了这首《少年游》。

    为了证实这个出处,我特意找到了南宋张端义撰写的《贵耳集》,在下卷有如下记载:“道君幸师师家,偶周邦彦先在焉,知道君至,遂匿于床下。道君自携新橙一颗,云‘江南初进来’,遂与师师谑语。邦彦悉闻之,隐括成《少年游》云。

    《贵耳集》,是一本什么样的书?基本上可以认定是一本“花边文学”,据前人考证,这一条所言“尤失实”,靠不住。不过由此也不难看出,这首《少年游》词所写生活情味非常浓,场景故事很逼真,以至于张端义等人忍不住要替它添油加醋,编造出一段“本事”来。

    这个说法现在听来太可笑了,为什么在古代很流行呢?这就是炒作,古代的炒作,因为周邦彦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风光一时,被人称为词坛盟主,而且风流韵事很多,再加上又被宋徽宗所赏识,提举大晟府。在当时就是名人,自然关于他的传说很多,但是,这则传说不但听起来很怪,而且从历史学角度来说也很容易辩驳。

    这些杂史笔记的记载虽不是信史,但绝非无中生有,在这些本事或故事背后,应该是有着周邦彦与歌妓交往的某些真实事实存在的。具体的细节我们用不着去深究,给我们启示的是这些歌妓对周邦彦词的传播所起到的作用。歌妓对周邦彦词的演唱,使得周词以一种文学、音乐与歌舞的艺术整合方式进行着动态的传播,在歌楼舞榭、勾栏瓦舍、幽坊曲巷、尊前月下这些娱乐休闲的场所和环境里,极大地扩大和丰富了周邦彦词的传播空间。歌妓集欣赏者与传播者于一体,以轻歌曼舞的方式活化了周邦彦词的存在方式,使得观赏者能以一种艺术整合的方式进行审美接受。

    王国维曾有比喻:“若以宋词比唐诗,则东坡似太白........词中老杜非先生(周邦彦)不可”。虽是一家之言,但也说明周邦彦在词史的地位是相当高的。至于周邦彦在网络上的名气大小,那是大众趣味问题,与词艺本身没有关系。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