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到了“七夕”前后,才子佳人便诗词歌赋泉涌,使痴男怨女泪洒一片。其实,这“牛郎织女”的故事仅仅是一个无厘头的民间传说。而且,我对故事中细节的描述有许多质疑。比如:老实本分的牛郎竟然偷觑七仙女洗澡?后来竟然色胆包天偷走了七仙女的五彩霓裳?这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的行径吗?可以定这个牛郎流氓罪、盗窃罪,数罪并罚,也许牛郎就会老死监狱了。还有,织女的姐姐们看到小妹衣服被人偷了,也不帮助她,竟然都飞走了,丢下赤身裸体的小妹一人!你们的法术呢?你们的仙力呢?现实中有这种可能吗?你见过这么无情无义的姐姐们吗?
其实,最原始版的“牛郎织女”的故事,在南北朝的《述异记》里有这么一段:“大河之东,有美女丽人,乃天帝之子,机杼女工,年年劳役,织成云雾绢缣之衣,辛苦殊无欢悦,容貌不暇整理,天帝怜其独处,嫁与河西牵牛为妻,自此即废织紝之功,贪欢不归。帝怒,责归河东,一年一度相会。”
寥寥数语,点明了织女的相貌、身份、织工的技巧、劳作的辛苦,及嫁与牛郎后的贪欢、废织。而导致责归河东,只许一年一度的相会。
原本一个不起眼的小故事,通过数代落魄书生的深加工后,经过千年的演变,又历经民间口口相传,演绎成了现代版的“牛郎织女”。
尽管故事很粗燥,但非常迎合一些想不劳而获的穷书生的梦想。按正常的情况讲:象牛郎这样的家境,按现代的话讲,是一个“三无产品”。就是娶一个农村的断脚、瞎眼的寡妇都很困难,要想娶一个天上的仙女,简直是痴心妄想!但是牛郎竟然梦想成真了,而且居然还生了一对儿女。这首先要归功于那些落魄书生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加工和言传书撰。因为他们仕途无望、屡考不中,转眼就把所以的希望都寄托在天上掉下的大馅饼上。
另外,也有佐证:蒲松林也是个屡考不中的秀才,在他的《聊斋》中,那些穷书生怎么就都能够碰到那些善良的鬼狐仙怪呀?他们白天读书,晚上那些鬼狐仙怪前来暖床陪寝。他们落第落魄,鬼狐仙怪帮助他们改变现状,使他们来年都能高中。现在想想,可能是我们的国家的封建社会历史太长和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性,使落魄书生的骨子里产生了一种懒惰、色情和梦想天上掉馅饼的心理,把他们的想象与愿望附诸在传说和文字里,倒真不失为一种麻醉和抚慰自己的方式。就是这样经不住细节推敲的传说,一下子就糊弄了我们几千年。
仙女终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,而“牛郎”一词,也早已发生了质的变化,“牛郎”早已不是吹着牧笛的放牛娃了,而是夜店里的陪酒男。更直白地说:只是一个面对灯红酒绿的夜生活,给富婆、女职员、女白领、寂寞二奶们陪酒、陪聊、陪舞,也许还陪夜的一个男妓而已。
为什么要给男妓取一个“牛郎”的代号呢?我想,这大概是对不劳而获的最好的注解了。
更有甚者,妄称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,岂不知西人语中的情人节的含义是多么的复杂,它的外延又是如此的巨大。而“七夕”,仅仅是偷觑、偷盗、逼婚的一个传说而已。怎能如此轻易地划上等号。
其实在我国有许多有积极意义的神话故事:比如:女娲补天、后羿射日、精卫填海、大禹治水、神农尝百草,还有许多科技神话故事等等却被弃置一旁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。
也许,这个故事还会继续流传下去,但是,这故事的感染力会越来越淡薄。最终,会退出人们的视线。
(仅仅是个人观点)
清白相承
2011-8-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