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天的后面不是秋
2018-10-20 15:58:52
  • 0
  • 1
  • 5
  • 0

        我不清楚【伤春悲秋】一词究竟语出何处,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:语出清-钱谦益【李义山诗笺注】序:“绮靡浓艳,伤春悲秋,至于‘春蚕到死’、‘蜡烛成灰’,深情罕譬,可以涸爱河而干欲火。”

        但是,这个说法我不敢苟同,我想,远在曹丕的【典论•论文】里就有涉及【伤春悲秋】的词语。在宋词里【伤春悲秋】的词语更是屡见不鲜了。

        这本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。这种情节,基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文人,而且,延续了一代又一代。所谓【伤春悲秋】,说的就是这个人有一颗敏感的心,看到春天的花儿落了,就感慨花容失色,就知道春天就要过去了,便想到青春易逝而感到伤心。秋天到了,看到萧萧落木,便感慨世态炎凉。于是引发对人生的悲叹。

        诗人总是多愁善感的,哪怕是飘过的柳絮,落下的树叶,都可能激起诗人的无限感慨。于是便有了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“泪眼问花花不语,乱红飞过秋千去”,“一川烟雨,满船风絮,梅子黄时雨”。表面上看这些都是诗人对自然的感伤,而骨子里却又是对自己的前途迷茫、事业无成的真实感叹。

        尽管诗人会借物咏志言情,把桃花柳絮人格化,甚而寄托人的种种离愁别绪。

        但是,诗人也分流派,也许在婉约派诗人的眼里是【伤春悲秋】,而在田野派诗人眼里,只有田野里繁茂的象一片金色的海洋的油菜花,才是秋天的全部希望。所以,我更欣赏田野派诗人的作品。比如:孟浩然的:“故人具鸡黍,邀我至田家。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麻。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”。王维的: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 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 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

       由此可见,所谓情景交融,“情”是主导的。景因情而在,情因景而生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有什么样的“情”,就有什么样的“景”。面对同样的“景”,在心境不一的诗人眼里,就会产生不一样的“情”。

  我想起了诗人郭小川的诗句:

  春天的后面不是秋,又何必为年龄发愁;

  只要在秋霜里结好自己的果实,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。

        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
  春天的后面不是秋,又何必为年龄发愁;

  只要生命里注入了春的活力,又何必愁银丝缠满了头。

  但愿,郭小川的诗句,能对【伤春悲秋】者注入一剂春的活力、秋的喜悦。


        清白相承

  2018/10/20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