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水絮语
2017-08-20 13:47:32
  • 0
  • 0
  • 17
  • 0

            文/清白相承    图/网络

    看到“秋水”这两个字,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战国时期的哲学家、散文家庄子的《庄子.秋水》篇。庄子的散文喜欢用寓言故事的形式,来表达事物的辩证关系。从而说明这世界的万物都是相对的、暂时的、可以互相转换的。

    但是在诗人眼里,这秋水就变的丰富多彩了:

   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,在《滕王阁序》中写到:.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。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。青天碧水,天水相接,上下浑然一色:彩霞自上而下,孤鹜自下而上,相映增辉,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。这里所指的秋水是一种纯自然的碧水。

    诗圣杜甫在《徐卿二子歌》中有一句:“大儿九龄色清澈,秋水为神玉为骨”。这诗中的“秋水”指的是一种清澈的神色和清朗的气质。

    到了晚唐时期,鬼才李贺在《唐儿歌》中写道:“骨重神寒天庙器,一双瞳人剪秋水”。也许就是从李贺的《唐儿歌》开始,人们用“秋水”这两个字来形容我们清澈的眼神了。

    然而,真正把“秋水”与“望穿”组合成一个固定词组的,是元曲名家王实甫在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二折中红娘的一段[二煞]:“隔墙花又低,迎风户半拴,偷香手段今番按。怕墙高怎把龙门跳,嫌花密难将仙桂攀。放心去,休辞惮;你若不去呵,望穿他盈盈秋水,蹙损他淡淡春山。”从此,诞生了一个新成语::“望穿秋水。”

    接着,痴男怨女都纷纷用望穿秋水来做造句......

    接着,附庸风雅的才子用望穿秋水来写诗词......

    于是,有了凄婉的歌词:“望穿秋水,不见伊人的倩影,漏尽更残,孤雁两三声......”

    于是,有了悲壮的歌词:“伊人望穿秋水,看不透情丝缠绕,豪情惊破河山,千古汗青策风云乱......”

    再于是,网上有朋友出了一个旧联新对:

    上联是:秋去冬来,秋水伊人望穿秋水

    我也试着凑了一联:

    上联:秋去冬来,秋水伊人望穿秋水

    下联:东征西讨,东床快婿醉卧东床

    当下联的帖子发出去以后才发现自己对的并不完美,上联的“秋水伊人”语出诗经:《诗经•秦风•蒹葭》: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;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”所以,上联中嵌有两个成语典故,而我对的下联显然是太直白了一点,还不尽人意,姑且先对上再说,有时间再改。

    从秋水到对联,乱扯了一通。不过,还是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试着对下联哦!

(旧文新发)

清白相承

2011-11-26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