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
2017-02-25 00:21:11
  • 0
  • 5
  • 28
  • 0
          文/清白相承   图/网路

【这小文的标题出自元朝著名散曲家张养浩的《山坡羊.潼关怀古》】。

  《潼关怀古》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,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、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。在他的散曲集《云庄乐府》中,以[山坡羊]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,其中尤以《潼关怀古》韵味最为沉郁,色彩最为浓重。

   这首《潼关怀古》就是他任陕西行台中丞时,路过历朝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时,颇有感触地创作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散曲。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,书写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,字里行间,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调,结尾二句,更是如同点睛之笔,富含哲理,让人回味无穷,至今读来,仍然具有现实意义。

《山坡羊.潼关怀古》全曲如下:

峰峦如聚,波涛如怒,○○○去(韵)○○○去(韵)

山河表里潼关路。 ◎○◎●○○去(韵)

望西都,意踟蹰, ●○○(韵)●○○(韵)

伤心秦汉经行处, ◎○◎●○○去(韵)

宫阙万间都做了土。 ◎●◎○○去上[○](韵)

兴,百姓苦; ○◎去○[上](韵)

亡,百姓苦。 ○◎去○[上](韵)

   怎样理解“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。”这句话的意思?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老师对我的解释都是如出一辙:“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”的意思是说如果天下兴盛,皇家定要大兴建设,劳民伤财,百姓不好过;如果国家灭亡,灾难四起。战祸不断,百姓也会受苦。百度上的帖子更是张三抄李四、李四抄王五、王五又抄张三,也同样是大同小异的解释。

   多年以后,重读《潼关怀古》,总是感到这样的解释有点牵强附会。

按照《潼关怀古》的曲谱,这里的兴(xīng应该是平声),亡也是平声。兴对亡,动词对动词,那是绝对的工对。

   但是,把这个“兴”字,直接解释成“兴盛”,然后再引申出天下“兴盛”时期,皇家就要大兴土木,最终还是苦了劳苦大众。这样的理解不一定符合张养浩写这首散曲的本意。

   理由一:在中国历史上称得上“兴盛”时期的,无非就是:西汉时期的“文景之治”、唐朝的“开元盛世”、

   明朝的“仁宣之治”、清代的“康乾盛世”。

   “文景之治”,采用了“轻徭薄赋”、“与民休息”的政策;

   “开元盛世”,采用了政治清明,励精图治,任用贤能的政策;

   “仁宣之治”,采用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;

   “康乾盛世”,在清朝初年,时时以明王朝的灭亡为戒,大力整顿吏治,扫除明末以来的贪风和颓风。摄政王多尔衮下令:“贪官必诛……何必论赃多少!”

   这几个兴盛时期的王朝,经济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繁荣,其次是人民富足,社会安定。

   所以,从“兴盛”,绝对引不出“百姓苦”。“兴盛”,也绝不会是老百姓受苦的根源。从理论上讲,两者并没有因果关系,事实上也并不是这么一回事。

   理由二:这首《潼关怀古》是张养浩在任陕西行台中丞时,路过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时所写。潼关位于陕豫交界,是连接西北和中原的咽喉,是古都西安的东大门,过去战争年代,中原军队要想进入西北或西北游牧民族想入主中原,如果不想经过潼关,那就只有跳黄河或爬秦岭了。

   东汉末年,董卓与各路诸侯曾多次激战于潼关;

   安史之乱,叛军与唐军也曾在潼关激战;

   宋代,潼关曾是防范西夏的要地;

   明末,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与明军也曾大战于潼关;

   所有这一切,让张养浩看到的是一个个残酷的战争场面。而战争都与一个字有关,那就是“兵”。

称王需要兵,守关需要兵,平叛需要兵,起义需要兵,夺取政权需要兵,巩固政权也需要兵。

为此,我认为,张养浩的“兴”,并不是“兴盛”,应该解读为“兴兵”。的意思。

   “兴兵”,就是战争。无论是正义的战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,受战争迫害最严重的还是普通的老百姓。“兴兵”,是残酷的,“兴兵”,是血腥的,“兴兵”,会使人们失去土地、失去家园、失去亲人。

   杜甫在《石壕吏》中写道:听妇前致词:三男邺城戍。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。

   杜甫在《兵车行》中又写道:君不见青海头,古来白骨无人收。新鬼烦冤旧鬼哭,天阴雨湿声揪揪。

   范仲淹在《渔家傲》中写道:人不寐,将军白发征夫泪。

   王翰在《凉州词》中写道:醉卧沙场君莫笑,古来征战几人回。

   这一切都是“兴兵”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,穷兵黩武、战祸不断,直接受害的就是百姓。这样的理解更符合张养浩写《潼关怀古》的本意。

   据此,我理解“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。”的意思是:历代王朝的“兴兵”和亡国,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

苦难。(抛砖引玉,请各位大才指点!)


清白相承

2017-02-25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